而实则杨铭根本就没指望行军沿途的地方州县供应粮草,别说己巳之变的这种仓促局面,就算在平时,地方州县给客军供应粮草也不是一件靠谱的事情。此次各地的勤王军入畿赴援,因为粮食供应被坑的不少,杨铭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,自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栽跟斗,他这次出战带足了可供全军食用一个月的粮食。

      “樊大人,我军所携粮草充足,若城里有困难,这些粮食就请大人带回去吧。”杨铭微笑着躬身抱拳行礼说道。

      此言一出,樊士英开始还以为杨铭是嫌他提供的粮食太少,故意在说反话,但他一眼看去,却见杨铭笑容平和,神态真诚,不像是心存怨愤的样子,这一下倒将樊士英弄得一时拿捏不准了。

      “大人是陕西人吧?”杨铭见樊士英一时不语,知他心有顾虑,便温言扯起了家常。

      “正是。”人的家乡不是什么秘密,樊士英是陕西举人,这在官场上大家都知道,杨铭随口问起,樊士英也不以为意。

      “这几年天灾频仍,陕西受灾尤为严重,大人在陕的家人可都一切安好么?”

      崇祯一朝十七年,受小冰河气候的影响,旱、蝗、涝、风、雹、震、雪各种灾害频发,其中旱灾因系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的直接影响所致,发生频率尤高,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最大。连年大灾使得崇祯年间频发饥荒,规模之大、时间之久、波及之广、灾害之重,为中国历朝历代所罕见。而陕西受其自身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,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烈度最高。天启七年,也就是崇祯继位的那一年,陕西大旱,次年继续大旱,尤以陕北受灾程度最重。给事中马懋才的奏疏称:自去岁(崇祯元年)一年无雨,草木枯焦,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,食之仅可延以不死;至十月以后,而蓬尽矣,则剥树皮而食,殆年终而树皮尽矣,则又掘山中石块为食,味腥而腻,少食辄饱,不数日则腹坠涨而死。崇祯三年,灾荒扩大到陕西全省,到崇祯六年,旱蝗霜三灾并至,全省大饥。m.book56.com

      樊士英看着杨铭,脸上露出一丝悲凉,随即又恢复神色如常,淡淡地说:“如今国家危难至此,区区一家之艰辛,何足挂怀。”

      明朝后期举人一般只能做个教喻之类的学官,或者县丞、主薄之类的佐贰官,能当上县令的不多,这樊士英能以举人身份出仕京畿知县,看来确有些本事和担当。

      “三河是小城,城里难民不多,尚可勉力维持,这些粮食就请将军先收下吧,若不够,本官回城再想办法筹措一些。”樊士英拱拱手说道。

      杨铭也就不再客套,立即命人搬卸粮食。出来三天了,车载随行的粮食也吃了一部分,空出来的车位补充三河县提供的这些粮食正好。

      辞过樊知县,大军继续前行。这时久违三天的塘报也来了,杨铭骑着马一边走一边看徐伯成递过来的塘报。

      第一张塘报是刘之纶报后金兵三千骑进驻遵化,刘之伦自己则是初九日率标营到蓟州,等粮草到后谋攻遵化。

      第二张也是刘之伦报后金军进攻遵化以西数十里的石门,守将李芳扬率兵与后金军交战,炮箭齐发,白草顶乡民王家栋等数千人在高处大声呐喊给明军助威,后金军攻之不下而退去,事后刘之纶向蓟州饷司借白银一百两奖赏这些乡民。杨铭知道,刘之纶是文人,写这些不外是为了鼓励军心民心。

      第三张是延绥总兵官吴自勉报其带五千勤王兵进抵蓟州,偕行的延绥巡抚张梦鲸途中因劳累过度身亡。看到此杨铭心中不禁一声长叹,按他在上个世界知道的历史,张梦鲸是一位治世能臣,他一生济危扶困、惩恶扬善、为官清廉、施政有方,曾被崇祯皇帝誉为“天下卓异第一”,是明朝中后期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。此次张梦鲸带着总兵吴自勉率领五千兵入京勤王,途中吴自勉逗溜不前,且一路以征马为名勒索地方,还收受贿赂私放军士逃走,张梦鲸制止不了吴自勉,一气之下忧愤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