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两位先生既是读书人,为何没能进城?”杨铭知道,有一些俘人是被后金军收在城里的,主要是读书人、工匠、医生、美貌妇人等。

      “我等混迹于俘人队里,鞑虏不知我等身份。”

      “读圣贤书,知忠孝廉耻,我等岂可贪图安乐而为鞑子所用哉!:”

      两位生员慨然说道。

      看来是有气节的读书人。杨铭对于历史上这些有气节的人一向是敬重的。

      “不知两位先生可知城外俘人之数?”

      “我等听替鞑子管事之人说过,城外俘人约有一万三千之数。”

      “一万三千人可不是小数目。进城来这粮草、住宿,恐怕都有困难。”

      “再说,人多口杂,难免会有奸细混入。比如刚才先生所说,替鞑子管事之人……”

      杨铭一时踌躇不决。

      “替鞑子管事之人也未必就是奸细。若无人管事,只怕俘人们早就死的所剩无几了。至于粮食,俘人们在城外一样也要吃饭……”

      他们这样说也未必没有道理。后金军掳人是运到建州充作劳动力和生育工具的,自然也不希望这些人都冻死饿死,每天会扔下几十袋粮食给俘人们维持生命。但是,如果没有管事的人安排分发,大多数人的是得不到粮食的,那就只有饿死了。

      “那么,这一万多人进城,若有哗噪盗抢之事怎么办?”

      “俘人们只求活命,若是大人能放他们进来,他们对大人感恩还来不及,又怎么会做出奸犯之事?”

      “再说俘人都是按各乡各里聚集的,各有连保,断无人敢行不轨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