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义王等人假借有紧要国事需要单独觐见新君,却是趁机悍然行刺、幸亏当时“太子妃”也有事情要禀告新君,听说永义王等人前来,“太子妃”以国事为重,没来得及说就避让到了里间,听到动静不对,冲出来救驾,这才让新君躲过一劫!
当然,“太子妃”自己,却死在了卑鄙的永义王等人手中!
事情发展到了这里,接下来就水到渠成了。
始终被瞒在鼓里的惠郡王对于母亲死在自己岳父手里耿耿于怀,再次提出不愿意继承大宝——这一次,新君终于点了头!
惠郡王党如丧考妣——虽然大部分惠郡王党被“太子妃”为救驾而死这件事卷了进去,但剩下来的人还抱着万一的指望,认为新君那么宠爱惠郡王,即使再看重夫妻之情,也不可能把惠郡王党一网打尽,这样惠郡王还怎么跟崇郡王争?
所以他们还有机会。
……他们正琢磨着将京师叛乱跟崇郡王党联系起来,好打压江崖霜刚刚平叛的风头,也是侧面催促新君赶紧立惠郡王呢!
结果惠郡王再次提出不愿意受册东宫不说,他这次还抬出了亡母——新君这次还答应了!!!
这对于惠郡王党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!
到这时候,也终于有人反应过来,他们是被新君坑着了!但又有什么办法?
惠郡王做储君的资本,除了既嫡又长外,本来就不多。他辞大位还不是一回两回了,新君表示他也是尊重儿子的想法——再说这种兄弟友爱也恰好证明了天家的道德水准么!
而且惠郡王都没正式受册为东宫过,没有正式名份,新君说要换人,都不要解释的,直接私下约谈了几个老臣,次日就提出自己年纪大了,儿子孙子也长起来了,得立太子了——他觉得小儿子不错,不知道百官怎么看?
百官还能怎么看?不说重臣带头投赞成票——就说这么些事情下来,再看不出来人家是扔嫡亲长子出来做幌子,那也白混到现在了!
这种时候反对,不是在给自己还有全家招灾么?
要知道圣驾遇刺、“太子妃”遇刺身亡、京中叛乱……这一系列事情都还没尘埃落定呢!在这时候惹恼了新君,他都不要另外找借口,直接在这些事情的嫌疑人里加上不听话臣子的名字就可以了!
当然,“太子妃”自己,却死在了卑鄙的永义王等人手中!
事情发展到了这里,接下来就水到渠成了。
始终被瞒在鼓里的惠郡王对于母亲死在自己岳父手里耿耿于怀,再次提出不愿意继承大宝——这一次,新君终于点了头!
惠郡王党如丧考妣——虽然大部分惠郡王党被“太子妃”为救驾而死这件事卷了进去,但剩下来的人还抱着万一的指望,认为新君那么宠爱惠郡王,即使再看重夫妻之情,也不可能把惠郡王党一网打尽,这样惠郡王还怎么跟崇郡王争?
所以他们还有机会。
……他们正琢磨着将京师叛乱跟崇郡王党联系起来,好打压江崖霜刚刚平叛的风头,也是侧面催促新君赶紧立惠郡王呢!
结果惠郡王再次提出不愿意受册东宫不说,他这次还抬出了亡母——新君这次还答应了!!!
这对于惠郡王党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!
到这时候,也终于有人反应过来,他们是被新君坑着了!但又有什么办法?
惠郡王做储君的资本,除了既嫡又长外,本来就不多。他辞大位还不是一回两回了,新君表示他也是尊重儿子的想法——再说这种兄弟友爱也恰好证明了天家的道德水准么!
而且惠郡王都没正式受册为东宫过,没有正式名份,新君说要换人,都不要解释的,直接私下约谈了几个老臣,次日就提出自己年纪大了,儿子孙子也长起来了,得立太子了——他觉得小儿子不错,不知道百官怎么看?
百官还能怎么看?不说重臣带头投赞成票——就说这么些事情下来,再看不出来人家是扔嫡亲长子出来做幌子,那也白混到现在了!
这种时候反对,不是在给自己还有全家招灾么?
要知道圣驾遇刺、“太子妃”遇刺身亡、京中叛乱……这一系列事情都还没尘埃落定呢!在这时候惹恼了新君,他都不要另外找借口,直接在这些事情的嫌疑人里加上不听话臣子的名字就可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