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英殿内,气氛有些许古怪。
之前几个月内,李允熥除了当日痛斥徐辉组、燕王、赵王之外,基本不出现在正殿,只在侧殿安坐,陪着徐氏批阅奏折。
但今日,武英殿议事,徐氏坚持让李允熥正位,坐在正殿,自己在一旁陪坐。
刚开始,李允熥还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,但很快……就有点迷糊了,他如今也算历练出来了,似睡非睡,似假睡非假睡,反正谁说话谁骂人都记得清清楚楚,但眼皮子永远都是在打架。
所以,在短暂的恭谨、沉默后,殿内又是一片嘈杂混乱的争吵。
徐氏坐在一旁,一句话都没有说,甚至脸上都没什么表情,只看着这一幕。
这段时日,她龟缩在坤宁宫内,反复思索,反复考量,她没有吕后那样决绝的心性,没有武则天那种老娘第一的信心,但她也有着自己的智慧。
在丈夫横遭不测之后,徐氏首先考虑的是整个燕王府,之后考虑的是长子次子之间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。
若是丈夫还在,顺利登基,徐氏只会支持长子正位东宫,嫡长子的身份无可动摇,但如今丈夫已然不再,而且也没有登基为帝,那长子并没有继承大宝的名义……虽然徐氏知道,李高炽的视线还是落在那张龙椅上。
徐氏心里有数,长子李高炽宽宏有量,理政得力,但军国之事非其所长,守成有余,但进取不足……说白了,篡位为帝,李高炽未必坐得稳,也坐得住。
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次子掌控燕军兵权,这是个发起性子,天下少有辖制的角色,他决不允许李高炽登基为帝。
徐氏最怕的就是次子篡位……别说陛下和长子了,只怕远在北平的三子都会被赶尽杀绝。
李高煦在,李高炽就不可能篡位。
李高煦篡位,李高炽以及陛下,远在北平的李高燧都会身死,说不定举国大乱……而如今,蒙古有复起之相。
徐氏在长达半年的思索,在对李允熥长达半年的观察,在那本加料版《江湖豪客传》被李允熥发现之后,她做出了这个决定,扶持今上正位。
之前几个月内,李允熥除了当日痛斥徐辉组、燕王、赵王之外,基本不出现在正殿,只在侧殿安坐,陪着徐氏批阅奏折。
但今日,武英殿议事,徐氏坚持让李允熥正位,坐在正殿,自己在一旁陪坐。
刚开始,李允熥还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,但很快……就有点迷糊了,他如今也算历练出来了,似睡非睡,似假睡非假睡,反正谁说话谁骂人都记得清清楚楚,但眼皮子永远都是在打架。
所以,在短暂的恭谨、沉默后,殿内又是一片嘈杂混乱的争吵。
徐氏坐在一旁,一句话都没有说,甚至脸上都没什么表情,只看着这一幕。
这段时日,她龟缩在坤宁宫内,反复思索,反复考量,她没有吕后那样决绝的心性,没有武则天那种老娘第一的信心,但她也有着自己的智慧。
在丈夫横遭不测之后,徐氏首先考虑的是整个燕王府,之后考虑的是长子次子之间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。
若是丈夫还在,顺利登基,徐氏只会支持长子正位东宫,嫡长子的身份无可动摇,但如今丈夫已然不再,而且也没有登基为帝,那长子并没有继承大宝的名义……虽然徐氏知道,李高炽的视线还是落在那张龙椅上。
徐氏心里有数,长子李高炽宽宏有量,理政得力,但军国之事非其所长,守成有余,但进取不足……说白了,篡位为帝,李高炽未必坐得稳,也坐得住。
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次子掌控燕军兵权,这是个发起性子,天下少有辖制的角色,他决不允许李高炽登基为帝。
徐氏最怕的就是次子篡位……别说陛下和长子了,只怕远在北平的三子都会被赶尽杀绝。
李高煦在,李高炽就不可能篡位。
李高煦篡位,李高炽以及陛下,远在北平的李高燧都会身死,说不定举国大乱……而如今,蒙古有复起之相。
徐氏在长达半年的思索,在对李允熥长达半年的观察,在那本加料版《江湖豪客传》被李允熥发现之后,她做出了这个决定,扶持今上正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