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贤完全是站在他的角度,替他分析利弊,剖析得失,不管张绣最终会做出什么决定,至少,刘贤的来信,很有诚意。
这让张绣对写信之人充满了好奇,让他接下来的抉择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。
随后,张绣将书信给了贾诩,说道:“这个刘贤,应该深得吕布的器重,要不然,也不会代替吕布给我写信。”
贾诩接过书信,目光迅速扫过,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,他的眉头随之皱起。
“主公,此等蛊惑之言,不可轻信。众所周知,天子在许都,曹操才是天下大义所在。名分既定,人心所向,这是不可忽视的大势。”
张绣摇头,“可是,现在不仅袁绍起兵伐曹,吕布和刘备也响应了,曹操本就实力不足,如今四面受敌,面对此等处境,恐怕他也无力回天啊。”
“而且,兖州和豫州,多是平原,无险可依,若同时受敌,这对曹操来说,可是很不利的事情,我觉得刘贤说的很对,我们不宜贸然做出决定,可在一旁观望,然后从长计议!”
贾诩再次劝说:“刘备和吕布虽然加入了,但依我看,他们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,绝不敢主动出兵。曹操不去打他们,他们就已经很庆幸了。”
“而且,正因为袁强曹弱,主公才更应该投奔曹操。主公去投袁绍,不过是锦上添花,而投奔曹操,则是雪中送炭!”
“我相信曹操心胸豁达,必不会亏待将军,以前的仇怨他也不会追究。”
“这刘贤完全是在替吕布筹谋,他蛊惑将军,包藏私心,而非真心为将军着想。”
然而,张绣还是很犹豫。刘贤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,投奔曹操,今后如何面对邹氏?
人家丁夫人都和曹操闹翻了,这件事,曹操能不计较吗?长子之死,真的可以彻底放下吗?
这些问题如丝线般萦绕在张绣心头,挥之不去。
贾诩一再劝说,可张绣却迟迟拿不定主意。
这让张绣对写信之人充满了好奇,让他接下来的抉择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。
随后,张绣将书信给了贾诩,说道:“这个刘贤,应该深得吕布的器重,要不然,也不会代替吕布给我写信。”
贾诩接过书信,目光迅速扫过,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,他的眉头随之皱起。
“主公,此等蛊惑之言,不可轻信。众所周知,天子在许都,曹操才是天下大义所在。名分既定,人心所向,这是不可忽视的大势。”
张绣摇头,“可是,现在不仅袁绍起兵伐曹,吕布和刘备也响应了,曹操本就实力不足,如今四面受敌,面对此等处境,恐怕他也无力回天啊。”
“而且,兖州和豫州,多是平原,无险可依,若同时受敌,这对曹操来说,可是很不利的事情,我觉得刘贤说的很对,我们不宜贸然做出决定,可在一旁观望,然后从长计议!”
贾诩再次劝说:“刘备和吕布虽然加入了,但依我看,他们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,绝不敢主动出兵。曹操不去打他们,他们就已经很庆幸了。”
“而且,正因为袁强曹弱,主公才更应该投奔曹操。主公去投袁绍,不过是锦上添花,而投奔曹操,则是雪中送炭!”
“我相信曹操心胸豁达,必不会亏待将军,以前的仇怨他也不会追究。”
“这刘贤完全是在替吕布筹谋,他蛊惑将军,包藏私心,而非真心为将军着想。”
然而,张绣还是很犹豫。刘贤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,投奔曹操,今后如何面对邹氏?
人家丁夫人都和曹操闹翻了,这件事,曹操能不计较吗?长子之死,真的可以彻底放下吗?
这些问题如丝线般萦绕在张绣心头,挥之不去。
贾诩一再劝说,可张绣却迟迟拿不定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