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那个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的年代,李向明和团队面对着推广杂交小麦种植的重重困难。

    然而,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,而是带领着农民们发挥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,手工制作出了一些简易却实用的种植工具。

    在公社的一间简陋的工棚里,李向明和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,面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原材料:竹子、木头、铁丝等。

    他们眉头紧锁,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正在商量着如何制作出适合杂交小麦种植的工具。

    “咱们可以用竹子做个播种器。”李向明指着一根粗壮的竹竿说道,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竹竿表面,感受着它的坚硬与光滑,“把竹竿的一端削尖,再在另一端钻几个小孔,就可以用来播种了。”

    团队成员们在李向明的提议下,一致同意利用竹子制作播种器。

    年轻技术员小张自告奋勇,承担起制作任务。

    他从一堆原材料中精心挑选出一根笔直、粗细适中的竹竿,这根竹竿长约两米,青绿色的外皮光滑油亮,彰显出竹子的生命力。

    小张先是用砂纸仔细打磨竹竿的表面,去除上面的毛刺和不平整之处,确保播种器的手感舒适,便于农民们握持操作。

    随后,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,这把刀是团队中一位老工匠特地为他们打造的,刀刃薄而锋利,削起竹子来毫不费力。

    小张全神贯注地将竹竿的一端对准刀刃,轻轻施加压力,刀锋便顺着竹竿的纹理快速滑动,竹屑纷飞间,竹竿的一端逐渐变得尖细。

    他不时地停下来,用手指轻轻触摸竹尖,感受其锋利程度,直至竹尖足够锐利,能够轻松刺入土壤之中。

    接着,小张又用钳子夹起一根铁丝,在火炉上将其烧得通红。

    他迅速将烧红的铁丝对准竹竿的另一端,找准位置后,轻轻按下。

    炽热的铁丝瞬间在竹竿上烫出一个小孔,竹竿内部的纤维被高温烧断,孔洞边缘微微泛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