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学的时候,果然听到学校明天放假的消息,发生了这么大的事,学校从明天起要被封闭,至于什么时候恢复上课,那要等通知。

    我从学校里回到梁宅,在门口的时候,遇到了久候着我的沈涵蕊。对于这位沈家小姐,我都快忘了她的存在了。最近事多,我连要教她绘画的事都忘了,她也没来找我,而我自然也乐得逍遥,本来嘛,做教席的事就是对外的借口而矣。不过,她来找我学,我自然也不会推辞。虽然我在学校里上了一天课,又经过了地下室那场惊吓,又累又饿,很想回到自己的屋子里好好休息,但想到沈涵蕊等候的份上,我也不好拒绝她。

    与沈涵蕊一起回到凝柏苑,刚坐下,便见她让身便的丫环拿出几张画纸来,“少奶奶,这几张是我最近画的,想请你指点了下。”

    我接过来,打开来仔细瞧,发现她的画技有所进步,比起初学时,已经好多了。自然的,我也不吝啬对她的赞扬,对于能认真学习的人,都值得尊重。

    “画得不错,先来看看这张,细细品味,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的‘气韵生动’。气韵生动是画面表现出来的‘生命的节奏’或‘有节奏的生命’的视觉形象,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的‘一气贯通’、‘浑然天成’的感觉。仔细看这画,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,云蒸霞蔚是动,旭日东升是动,山势挺拔是动,瀑布飞流是动,鸟语花香是动,但所有这些的‘动’都在衬托画中人的行动中,可以说是这才是画中的主题,意在表达人物的重要性。”

    我拿着画一面缓缓道来,一面观察着沈涵蕊的表情,见她面上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,心道我这一番赞扬是说到她的心坎上了。谁不喜欢赞美之词呢,尤其还是对绘画初学的她来说,最需要的是得到认同。只是既然她要来请教,我自然不能光说好话,缺点还是要说出来的。不是我故意打击她的积极性,而是人如果只接受赞美而不知道自己的缺点,那只会令她一叶障目。

    于是,我接着说道:“中国画素来比较注重对心灵和精神的表现,主张情景交融,景生象外,因此体现作品灵魂的气韵和意境尤其重要。你这画里气韵有余,意境却不足。‘气韵’和‘意境’虽不是同一个范畴,却有相通之处,它们如影随形,相辅相成。一幅画有韵则动,则有意;无韵则滞,无意可言。虽然在古代画论中,大部分关于意和韵的论述是针对山水画的,但随着绘画的发展,‘意’和‘韵’的审美标准逐渐从山水画的领域中转移出来了,并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,在工笔画和重彩画中表现为不满足于追求事物外在的形,而是要尽力表现出某种内在的神韵,这种神韵又要求建立在对物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、把握和描绘上,这就是‘无我之境’。”

    我停顿了一下,看到沈涵蕊的脸上显现出不耐之色,便适时地停了长篇的说教,明确地指出道:“之所以说你这画气韵有余而意境不足是因为这画里缺乏了观察,没有对物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,便缺少了把握物体的精髓,那么就无法达到‘无我之境’,因此也就失去了意境……”

    我指着手里的画一一道来,见沈涵蕊越来越难看的脸色,也就停了话头。有些人只会听赞美之词,很难接受批评,而我也就点到即止,若是再说下去,这位沈大小姐怕是面上要挂不住了。

    “呵呵,少奶奶的见解真是精辟,让涵蕊受益匪浅啊!这副是我的国画,我还画了西洋画呢,要不少奶奶再给我品品这副西洋画如何?”沈涵蕊拿过桌上的另一副画,展开问道。

    我知道她这是不甘心,也知道刚刚自己的话应该是刺激了她,她想驳回面子。在心底叹了一口气,我接过了她手中的画。这是一副人物肖像画,色彩艳丽的油画,画的是一个女子的半身像,看装束应该是一个丫环,只是初见一斑,手法生疏。显然沈涵蕊擅长的还是国画,对国画她有所研究,对于西洋画却是粗浅得可以。

    我看过之后便随手放下,并不想再做评价,刚刚一番话已是我脱口而出的肺腑之言,不过显然眼前的这位沈大小姐并不接受指点,那我又何必要多费口舌呢!如果对方是真心来请教,我自然乐意细心指点,倾囊相授,但若是别有用心,那还是算了,我也懒得应酬。

    不过,显然人家沈大小姐并不接受我的好意,见我没有评价便问道:“少奶奶为何不说呢,难道我画得不好吗?还是说少奶奶你并不喜欢西洋画?那为什么你要学西洋画呢?”

    “呵呵,是的,其实说起来我并不喜欢西洋画,但是西洋画有西洋画的特色,我记得上次便跟你分析过西洋画与国画的区别,严格说来,各有各长,从西洋画里可以学习的很多,那是国画所达不到的。但是,我喜欢画国画,我最爱画竹子的细细的叶,疏疏的节,最爱她顶天立地,胸怀坦荡的精神;我也爱画池塘中冰清玉洁的荷叶,它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也深深感到了我;我还爱画展翅翱翔的苍鹰,学习它面对崎岖和坎坷所表现的顽强不屈,奋勇向前的精神……国画的创作拥有无限遐想的空间,国画的内涵是一种修养。这让我深深地爱上国画,尤其是写意画。国画本身不仅带给人们身心无限的愉悦,关键在于通过国画的意境,感受它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……国画家要经过长时间,几十年的磨练,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,才能把自己的心灵感悟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,这就是神与物化……”

    不知不觉中我又多说了点,唉,一谈到自己从小浸淫的画技,便滔滔不绝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,一旦涉及便会不自觉夸夸其谈。还好,我还知道克制,及时止住了兴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