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庶宁依旧没有什么思路,不过这一次,他不想去请教老爹了,他希望自己寻找答案。

    夏河寨千户所,临近海边,本是为了防备海寇设置的。

    千户所的成员,多数是当初山东红巾,算不得明军嫡系,条件并不好。

    算上周围,一共五所蒙学,一所小学,一所中学。

    按照现在大明的学制,蒙学和小学,都算是义务教育范畴,到了中学之后,就需要自己花钱了。

    这就有些类似历史上的县学、州学、府学。

    等中学结束之后,对于学生来说,大致有这么几个去路……没法继续读书的,自然就要工作,凭着中学学历,读书识字,大致能找个账房一类的活儿,勉强可以衣食无忧。

    情况好的,可以选择进入布政使司学堂,这是各省设置的学堂,能针对性培养一部分人才。

    比如安排他们,进入本省学堂,担任教师等等,有些也能侥幸通过考试,直接进入衙门做事,只不过要从最低级的开始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只有最顶级的那些,通过考试,才能进入济民学堂,复旦学堂。

    只要进入这两个学堂,基本上一只脚踏入了官场,就算不愿意迈进来,如张桓一般,前去经商,坐拥人脉,也是前途无量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立国十年的大明,虽然在教化上面的投入很惊人,但整个体系还很粗糙,顶尖儿的学堂太少,好的教师更少,各级学堂,良莠不齐,成材率也十分参差。

    张庶宁回想自己的经历,他大约在七岁之前,就学完了蒙学和小学课程,随后读了一段时间中学课程。

    然后就去参加了济民学堂的考试,很顺利通过考核……如果不是遇到了黄观,夏知凤几个天才到不行的家伙,张庶宁就是妥妥的学霸,神童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的那种。